深圳创时转印材料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剪纸艺术期待政策扶持

编辑:深圳创时转印材料有限公司  时间:2018/06/26
他们,都是当地的财富、漳州的名片;他们,都有精湛的工艺,作品价值不菲;他们,也有着“叫好不叫座”或者曲高和寡的烦恼;他们,都期待着政府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

日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文化强国。记者为此专门利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机会,走访漳州木偶产业、漳浦剪纸产业、华安玉石产业,以便从中透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困难压力。

欧阳艳君剪纸艺术馆,位于漳州市漳浦县最繁华的街道金浦大道上,红艳艳的剪纸在中午时分格外耀眼。欧阳艳君对于记者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她说自己期待有更多人关注剪纸。

欧阳艳君是福建“金刀剪奖”获得者。2010年,首届福建省民间剪纸艺术职业技能竞赛在漳浦举行,她夺得了这项剪纸艺术的最高奖。作为漳浦剪纸新一代的中坚力量,欧阳艳君等人的探索将决定着漳浦剪纸的未来命运。

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漳浦剪纸,似璞玉一块,还有待雕琢。当地一位官员就坦承,目前,漳浦剪纸还处于产业化的起步和摸索阶段。

而中央发出的文化体制改革的信号,这股春风能够成为漳浦剪纸这双“巧手”大发展的“推手”吗?漳浦的剪纸艺人憧憬: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也许有一天,漳浦剪纸就如“洛阳纸贵”般金贵!

试水

多方尝试薄利度日

欧阳艳君是漳浦剪纸的坚守者和弄潮儿,她与张峥嵘、高少苹等人是漳浦剪纸第三代艺人的佼佼者。

1987年,漳浦县举办第一届剪纸培训班,从民间挖掘出陈金、黄素、林桃、陈匏来,她们被合称为闽南“四大神剪”,教授剪纸技艺。

欧阳艳君进入了这个培训班,并脱颖而出。“当时连续举办了三期,有一百多个学生,因为经济效益等原因,现在还在专业从事剪纸的,好像我是惟一一个。”欧阳艳君回忆说。

1994年起,欧阳艳君就开始把剪纸当做产品销售,大家有需要就上门买。2000年,现任漳浦县剪纸协会主席的陈秋日“首吃螃蟹”,创办了漳浦第一家个人剪纸展厅。后来,漳浦私人剪纸展厅、剪纸作坊开始不断涌现,欧阳艳君也试着在街上找了个小店面。

2007年,欧阳艳君率先在淘宝网上开起了第一家漳浦剪纸专卖店。但是因为利润等问题,网店慢慢也就没有做了,“做网店要有专人一整天在网上跟人家聊,以前剪纸不能够折叠,运到外地也很麻烦”。

如今的这家店,是欧阳艳君第三次搬迁的地点,选址最繁华的街道,但这更多的依旧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期许。

欧阳艳君算了一笔账,每个月营业额五六千元,扣除店租、人工费等,一个月下来,纯利润并不高。但“随着自己成长,我的剪纸作品价格也会有涨一点”,欧阳艳君说,她对漳浦剪纸依然很有信心,“我在想让剪纸进入装饰市场……”

尴尬

叫好不叫座没营销人才

高少苹,2004年“中国剪坛十把金剪刀”荣誉称号获得者。目前,她拥有漳浦最大的个人剪纸展厅。走进她的工作室,你会发现她绝非浪得虚名:有的像青花瓷,有的像木版刻画,各种创新让人目不暇接。

比如高少苹根据出土文物青花瓷,创造出青花瓷剪纸系列,因为巧妙留白、立体感及镂空感强,形象逼真而深受市场欢迎,漳浦县一些酒店就挂着这些作品,甚至成了国家外交部门馈赠外国友人的礼品。

但是,经济效益始终成为高悬在剪纸艺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少苹说出了自己的烦恼———作品叫好不叫座:毕竟博物馆等场所需求有限,唯有让剪纸作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才能收获较大的经济效益,但这中间有各种各样的瓶颈。

摆在高少苹面前的第一道关卡就是销售渠道。高少苹告诉导报记者,自己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了创作上,很多好的产品,只能自娱自乐,堆放在家里面,“要到哪里去寻找消费者,让我很头痛,更多的是要靠消费者自己上门拿货”。

高少苹的第二个难题是产量。高少苹说,漳浦剪纸都是手工作品,剪一次最多只能剪个七八张,而外地有些地方用刻纸的方式来做剪纸,机械化,一次是成批量地产出,刻纸与剪纸作品又难以区分,相比漳浦剪纸作品,刻纸价格也十分低廉,这个冲击很大。

事实上,就算按照高少苹目前所卖的价格,她依然利润微薄。高少苹举例子说,青花瓷剪纸作品一幅卖300元,当地很多人都觉得贵,但是这样一幅作品从构思到动手到完成,要花费五六天的时间,“算下来一天也才五六十块钱,根本就不好赚”。

跟国内许多剪纸大县来PK,漳浦剪纸不见得有多大优势,知名度也不高。“所以我很希望我们当地的领导外出,尽量将剪纸作为礼品,多对外宣传宣传。”高少苹说。

传承

后继有人也是产业化的关键

“四大神剪”之一的黄素是她的外祖母,姨婆黄匏、姨妈郑小蕊都是剪纸能手。因此,张峥嵘自小酷爱剪纸艺术,她12岁学会剪纸,从艺数十年,代表着另一方面的探索。

张峥嵘说,自己致力于让更多人知道剪纸艺术,培养年轻人对剪纸的热爱。因此,这些年来,日本、泰国、斐济、澳大利亚以及港澳台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过这位传播者的身影。

“我目前在漳州市区有自己的工作室,在几个学校也有开课,经常有一些文化交流活动都会叫我去现场表演。”张峥嵘说。

而问到剪纸给自己带来哪些经济效益,张峥嵘言辞颇为谨慎地说:“也带来了一定效益。”

但在其他一些民间的艺人眼中,像张峥嵘这种剪纸世家的后人,不注重效益而重视传承,“比较有贵族气息”。但张峥嵘说自己也关注产业化,“传承有梯队也是产业化的关键要素,有了这些才能够谈其他的东西”。

也正是得益于像张峥嵘这种传承者的努力,漳浦剪纸虽然个人经济效益不高,但传承有路。据悉,目前,漳浦全县从事剪纸的重点艺人有400多人,剪纸培训教育基地7个,新人新作不断涌现。漳浦县的幼儿园甚至小学都有开剪纸课,将其作为乡土教育的一部分。

出路

成立专业机构整体对外营销

对于“高少苹式的烦恼”,漳浦县并不是没有想办法去解决。漳浦县一位官员介绍,政府曾经成立过剪纸艺术中心,实行相当于合作社性质的“统购统销”,中心向艺术家订购作品然后再销售,但是很快这个模式运作不下去,因为中心要赠送的作品多,艺术家们也不满意价格,觉得自己作品售价会更高,不愿意让中心代售。

该官员坦承:“目前,市场主要还是个人自己去做,都是小打小闹,各干各的。目前的产值对于一个剪纸大县来说,算是少的了。”

漳浦县文化产业的一位主管官员认为,漳浦剪纸应该改变分散化的特点,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引导,甚至成立公司等专业机构来向外进行整体推介和销售。

对剪纸有多年研究的漳浦县文化馆馆长张建阳也建议,除了目前的艺术中心,政府部门应该多搭建一些平台,来扩大漳浦县剪纸知名度。譬如,福建省内的浦城、拓荣等地可以和漳浦联合举办一些活动,来扩大知名度。

张建阳说,虽然漳浦剪纸从传统的个人民间手工娱乐走到了展馆艺术,并正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但总体来说,仍处于初级摸索阶段”。

“产业化才是非遗传承的最好途径和最好保障,能够有经济效益,剪的人自然也会多起来。”他说。

值得欣喜的是,据漳浦剪纸协会陈秋日主席透露,最近漳浦县县委一位副书记很重视剪纸产业化,就在数周前还展开调研,并和艺人们进行深入交谈,大家对此充满期待。